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评论 正文

听听这些获奖学生代表的心声

  来源:新华网

2022-06-27

谈及参加本次大赛的收获和心得,获奖学生代表表示:评论写作是扩展眼界、锤炼思维的最好方式,今后,要更加用情、用心、用力铭记和谱写人民的故事与时代篇章,让网络评论出现更多青年理性的声音。

  一等奖得主、西南大学新闻传媒学院杨志远:

  用好评论的笔去体悟世界,体悟生活

  以文字类评论作品《让红色资源成为亮眼名片》获得首届重庆大学生网络评论大赛唯一的一等奖,谈及获奖心得,杨志远充满了惊喜和激动。他说,能够获得这份殊荣,归功于自己对红岩文化的理解和思考,写作的时候他是一蹴而就,一气呵成的。

  杨志远喜欢探究历史、观察生活。新闻评论课他尤其喜欢,从没有落下一节课。在本科导师秦红雨的指导下,他渐渐对红岩文化有了深入的了解。

  在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期间,他寻访了不少红岩资源,收集了大量的史实,主持承担了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互动视觉场:红岩的空间生产研究》,对红岩文化和重庆红色资源有了进一步的思考。

  杨志远说,《让红色资源成为亮眼名片》这篇作品里,自己结合了空间的视觉场域,将沙坪坝的城市治理与红岩文化相结合,体现出独特的城市记忆。他说:“自己将以‘渝论·青年说’为新起点,继续用好评论的笔,去体悟世界,体悟生活,写出更多满意的作品。”

  西南大学青马微声网络文化工作坊:

  体会到创新潜在的巨大能量

  本次大赛,大部分参赛作品均为个人创作,但也不乏团队的集体智慧结晶。来自西南大学青马微声网络文化工作坊创作的图画类作品《雄关“漫”道来时路,六中全会“宣”新篇》就是其中的佼佼者,获得了二等奖。

  据该工作坊成员之一、西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2020级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学生郭嘉仪介绍,青马微声网络文化工作坊下辖于学校党委网络工作部,挂靠于学校马克思主义学院,依托成立已有25年历史的西南大学学生宣讲团,建设了微信、微博、抖音等多媒体平台,通过网文、漫画、视频、音乐等传播手段,是学校青年学子创新理论传播的新阵地。

  创作《雄关“漫”道来时路,六中全会“宣”新篇》前,成员们进行了头脑风暴,集思广益。工作坊成员们采取了西南大学学生宣讲团的卡通形象“小团子”和“思铭”作为漫画的两个主人公,并依据文字内容精心选择场景和资料,创作出的18幅漫画,深受读者喜爱。

  “漫画的尝试,让我们看到了在网络平台唱响主旋律的新的融合方式,体会到创新潜在的巨大能量。”郭嘉仪和她的伙伴们表示,通过本次大赛,他们深深感受到团队创造的力量,今后将继续深入探索新闻评论的表现方式,让评论更加接地气。

  重庆大学新闻学院王瑞琳:

  用情、用心、用力讲述更多普通人的故事

  “参加此次大赛并获奖,这是我评论之路的全新起点。”自己创作的《在一杯凉茶里感受城市温情》成为首届重庆大学生网络评论大赛三件二等奖作品之一,王瑞琳掩饰不住内心的喜悦。

  作为新闻本科生的一门必修课程,从去年暑假开始,王瑞琳就尝试评论写作。在第一篇评论里,她关注的是外卖小哥。后来,她还写过草根出身的全红婵,写过烈日下中暑的核酸检测员……在评论写作中,她总是更多地关注生活中那些平凡的人和事。

  通过写作她也愈发坚信,宏大的时代是由一个又一个微小却不微弱的个体构成,每一个人群、每一个故事背后都有值得深思的社会因素。她说:“身为青年,眼中要有身边人、身边事,更要看得到天下人、天下事。”

  王瑞琳说,《在一杯凉茶里感受城市温情》创作灵感来源于她在沙坪坝区进行的一次实地走访调研。在她看来,“评论写作是扩展眼界、锤炼思维的最好方式。”近一年来,她的新闻评论写作超过十万字。她表示,今后,自己将一直用情、用心、用力地讲述更多普通人的故事,展现时代风貌。

  西南政法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杜翼:

  从工业遗产保护和开发中汲取创作灵感

  今年在读博士二年级的杜翼,创作的图文并茂融媒体作品《关注工业遗产,点亮城市文化空间》获得三等奖。他表示:对这个结果很满意,但还有上升空间,下一次大赛再精心制作,争取拿一等奖。

  杜翼的身上,洋溢着当代青年学子的朝气。喜欢摄影和摄像的他,在2018年拍过一个三线工业遗产的纪录片,积累了一些重庆工业遗产的素材。这成为了他此次参赛作品的灵感源泉,让他的作品能在几千篇投稿中脱颖而出。

  “我是重庆人,小时候住的地方离这些老厂房、工业遗址也很近,留下了许多童年美好回忆,现在也常常回去看一看,十分关注它们的保护和开发。”杜翼的作品对工业遗产做了一个比较全面的科普,巧妙地从两会的相关议题嫁接到对工业遗产的解析,介绍了重庆工业遗产的情况,以及其背后蕴含的社会、艺术、历史文化价值等内容。

  重庆城市职业学院唐亮:

  评论作为一种传统应用文体,可和新媒体平台结合进行传播

  虽然学的是枯燥的大数据,但笔下的描绘却是情真意切。来自重庆城市职业学院的唐亮,用作品《新时代青年有话说》充分展示了评论的力量。

  唐亮平时很喜欢看报纸,喜欢浏览新闻网站。尤其是对时政消息,他格外关注。

  唐亮从报纸上看到广西南宁市马山县周鹿镇武平村双料屯残疾青年黄仁弟,身残志不残,不等不靠,用自己的辛勤和汗水,将草莓种植产业做大,书写了残疾青年的奋斗青春。这个报道给唐亮留下深刻印象,也激发了他创作《新时代青年有话说》的灵感。

  “我就是想表达青年学子应该有的自强、拼搏,而不是碌碌无为。”唐亮说。

  唐亮称,身边的同学们都喜欢看各类短视频,它们短小、容易传播,而评论作为一种传统的应用文体,也可以和新媒体平台结合,以当下青年学子喜闻乐见的方式进行传播。希望下一届重庆大学生网络评论大赛整合更多的媒体平台,做大做强。


分享到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