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新华网
2022-07-07
一座座党建文化公园、红色地标新建,一个个党群直通站面对面服务群众,一场场“声”入人心的理论宣讲走进田间、车间。在常州经开区,红色基因已融入发展血脉,化作广大党员群众的奋斗动力,努力续写不负嘱托、不辱使命的历史答卷。
用好红色资源 传承红色基因
常州经开区以红色资源为载体,以红色文化为核心,充分发掘革命历史文化。日前,“江苏省第二批100个红色地名”发布,冯仲云故居榜上有名。
冯仲云故居位于余巷老街薛家前16号,为砖木结构的三进式老宅。第三进原为3间楼房,现已改建成为冯仲云纪念馆所在地。约200平方米的展厅内,数十块展板记录了冯仲云的光辉一生,20多个展柜展出了与冯仲云相关的书籍、书信等。纪念馆创办以来,已先后接待了近10万人次参观瞻仰。
近年来,横林镇围绕冯仲云的英雄事迹,积极开展学习教育活动,有力推进“冯仲云”红色品牌建设。为筹建冯仲云教育基地,横林镇党委政府派出冯仲云教育研究会成员远赴北京、东北等地搜集冯仲云相关资料,力求以饱满详实的史料和红色物件将教育基地打造成有内容、有故事、有深度的红色阵地。
依托冯仲云教育基地等红色资源,去年以来,常州经开区各地“线上+线下”开展了近百场红色教育活动,在党员干部党性教育、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得到了社会各界的认可和欢迎。
筑牢红色阵地 凝聚党心民心
雨后初晴,走进位于横山桥镇的芙蓉湖畔雅苑,粉墙黛瓦,绿水萦绕,一幅江南水墨画在眼前徐徐展开。在宅改过程中,芙蓉片区乡村振兴指挥部成立项目党支部,组织老党员、老干部、热心群众成立“宅改党群议事会”,让党员群众在宅改全过程有话语权、参与权、表决权,群众的满意度和获得感不断提升。
常州经开区始终坚持把党组织建在一线、把党员作用发挥在一线。今年以来,301个标准化建设的网格党群直通站陆续出现在常州经开区的街头巷尾。一阵地一支部一特色,家门口的党建生活圈逐渐形成。
每天下午4点钟,孩子们陆续走进丁堰社区第一网格党群直通站的“四点钟课堂”,党员志愿者细心看护,老师答疑解惑,解决了职工家庭的后顾之忧,也成为家校沟通的桥梁。一张笑脸相迎、一杯清茶解渴,塘桥村第一网格党群直通站也是常州经开区人民法院“手挽手”社区法官工作联系点,网格党支部每周组织党员、律师、法官等骨干力量,以茶为媒,坐诊问诊。戚墅堰街道东方社区的80幢乙单元居民赵杏珍主动整理出自家的闲置车库作为“共享客厅”,策划“学习强国”答题赛、“歌喉亮亮”等活动,网格党群直通站人气旺了,邻里关系更和谐。
常州经开区党工委委员、管委会副主任、组织部部长王文一表示,以往区、街道、社区三级党群服务中心服务半径相对较大,常州经开区通过盘活村(社区)公共用房、闲置场地、物业中心等资源,打造网格党群直通站,原有三级阵地变为“区—街道(镇)—社区(村)—网格”四级红色阵地,将服务“触角”延伸到基层神经末梢,让“家门口”的阵地之光点亮群众“心灯”。
讲好红色故事 守护精神家园
“党的百年成就中总结了不少农村改革经验,值得今天的我们借鉴。”近日,横山桥镇金丰村的“邻里菜园”中传出了党的理论声音。宣讲者是该村党总支副书记郎伟宁,他也是横山桥镇党委理论宣讲团的一员。
“邻里菜园”是金丰村打造的现代化菜园,村民们常常在阡陌纵横的菜地里“话家常”。在这里,郎伟宁刚起了个头,便有越来越多的村民闻声而来,和书记谈论着农业技术与乡村治理之道。“这样的党课很有趣,讲的都是我们关心的事儿。”村民陆文勇笑着说。
今年,常州经开区组织开展“理论宣讲进网格”活动,结合各镇(街道)地域特色、网格特点,推动宣讲阵地、宣讲队伍、宣讲资源向网格下沉,实现理论宣讲全域化。
在遥观镇,产业工人们也享受着一场场理论盛宴。
“党的新时代创新理论只有走入千家万户,入百姓脑进百姓心,才能转化成凝聚共识、催人奋进的强大力量。”王文一在常州经开区理论宣讲进网格暨“理论东大门”宣讲全域化行动启动仪式上说道。
课堂搬进田间、车间,迈向群众,常州经开区的理论宣讲阵地远不止于此,受众也更为广泛。面对常态化疫情防控形势,常州经开区创新宣讲形式,借助数字化传播手段,积极开展“云端送学进户”活动。通过“理响火车头”微信学习平台、“窑光”理论直播间等,建立“学习强国”网格学习组,分享优秀理论视频和宣讲稿件,在基层网格群众中掀起了学习、点赞、转发热潮,让党的创新理论时刻浸润基层党员干部群众的“朋友圈”。(常景轩)
分享到
- 下一篇:暂无
- 上一篇:赵立坚谈“七七事变”85周年:望日方切实正视和反省侵略历史
相关阅读
热门
图集
精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