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中国青年网
2022-07-12
昨日,第九届世界中国学论坛在上海国际会议中心开幕。图为塞尔维亚前总统鲍里斯·塔迪奇通过视频作嘉宾演讲。 (本版照片均本报记者 叶辰亮摄)
■本报记者 陈瑜
在中国共产党诞生百年之际,在上海这座“初心之城”,以“中国共产党·中国·世界”为主题的第九届世界中国学论坛昨天在黄浦江畔的国际会议中心拉开帷幕,来自全球42个国家和国际组织的近200位海内外专家学者,以线上线下结合的方式参会。
专家们脚下的这片土地,从农田发展成为国际金融中心。上海翻天覆地的变化,正是中国共产党百年光辉历程的生动缩影。中国共产党成功的规律是什么?将会为当今全球治理和人类未来走向提供怎样的有益启示?与会学者们从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及国际关系等诸多领域,回顾百年历程,思考中国共产党对中国和世界未来发展的意义。
中国赋予“现代化”新的内涵
百年来,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成功开创了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论坛上,“中国式现代化”作为热词被频频提及。学者们感兴趣的不仅仅是关于中国经济发展的各种靓丽数据,更是其背后所蕴含的根植于中华文明传统的“中国智慧”。
塞尔维亚前总统鲍里斯·塔迪奇就认为,中国的现代化道路,事实上是其发展和社会现实所反映出的哲学与其传统的奇妙结合。中国的现代化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中国的现代化不仅注重经济生产力的大幅提升,也关注社会的全面进步。中国的现代化讲求以人为中心,迥异于西方以资本为第一驱动力和主导逻辑的模式。
“中国赋予了‘现代化’新的内涵,而西方传统意义上的现代化因无法应对当代挑战,已使全世界停滞良久。换言之,尽管‘现代化’这一理论、愿景和实践起源于西方,但我认为,变革已经到来,它将通过中国的意识形态与实践而重生转型。”鲍里斯·塔迪奇这段掷地有声的发言,引发了在场许多学者的共鸣。
“中国找到了自己的特殊道路,正在成功地践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模式。”俄罗斯政府前副总理、深圳北理莫斯科大学第一副校长谢尔盖·沙赫赖也认为,走自己的独特道路,将帮助中俄两国不仅赶上西方国家,而且是在文明的历史转折中成功超越他们。
在中国外文局局长杜占元看来,虽然中国学的研究对象是中国,但其意义和价值却不限于中国。“从文化与文明角度看,我们今天相聚于此,不仅是在探究中国的历史、现实与未来,也是在以中国为样本,探求世界发展的一般规律,推动中国与世界交融发展、共同进步。”
让中国学跟上中国前进的脚步
今年的“世界中国学贡献奖”获奖者分别为英国汉学家、剑桥大学克莱尔学院院士鲁惟一,美国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历史系荣休教授周锡瑞,南开大学中华古典文化研究所所长、加拿大皇家学会院士叶嘉莹。三位学者毕生耕耘于中国历史文化研究领域,为增进世界对中国文化的理解作出重要贡献。
今天的中国学研究不仅限于历史,中国波澜壮阔的创新实践正为其提供源源不断的素材。正如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王灵桂的观察,“世界中国学从未像今天这样成为国际显学,世界中国学研究的内涵也从未像今天这样丰富”,越来越多的中国实践、中国理念正在被国际社会所接受、所认同。
从“双循环”到“共同富裕”,从“绿色发展”到“数字经济”……习近平总书记近年来提出的一系列新概念,在学者们之间引发了广泛讨论。新加坡国立大学东亚研究所所长郝福满就对“双循环”战略大加赞赏,认为这对中国和世界的经济具有重要意义。“作为一个庞大的经济体,加大对内需及供应链的依赖乃是发展的必经阶段。”他希望中国更多地依赖本土创新,为世界带来更多创新成果。
展望未来,王灵桂认为,要着力打造融通中外的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述。围绕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一带一路”倡议、人类文明新范式、全人类共同价值观和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全过程人民民主等十八大以来提出的原创性、时代性概念和理论,对其进行提炼转化,形成国外民众易于接受、乐于接受的方式和载体,让中国观点变成世界语言、成为国际共识。
中宣部副部长蒋建国表示,希望全世界中国学研究者从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的基本事实出发,秉持客观、理性、公正的科学精神,以洞察全球发展大势的宏观视野和开放包容多元互鉴的发展眼光开展研究,让中国学跟上中国前进的脚步,为建设更加美好世界作出积极贡献。
分享到
- 下一篇:暂无
- 上一篇:陕西开展2022年离校未就业高校毕业生服务攻坚行动
相关阅读
热门
图集
精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