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光明网
2022-07-26
作者:杜本峰、郝昕(中国人民大学社会与人口学院)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医药服务体系建设取得显著成绩,为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健康中国建设和经济社会发展贡献了中医药智慧和力量。进入新发展阶段,更要找准中医药在健康中国建设中的切入点和着力点,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健康中国重要论述,坚持传承精华、守正创新,聚焦建设高质量中医药服务体系,着力中医药特色与内涵发展、转型与融合发展,推动中医药事业和产业高质量发展,全面推进健康中国建设。
建设高质量中医药服务体系面临的机遇
中医药事业发展在国家战略的带动下进入崭新发展期。《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法》实施,为中医药事业发展提供了坚强保障。随着《中医药发展战略规划纲要(2016—2030年)》的发布,更是为中医药未来发展指明了方向。作为健康中国建设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中多次提及中医药事业在我国卫生健康事业发展中的独特优势,并启动了“治未病”健康工程,为中医药事业快速发展提供了制度保障。
健康服务需求拓宽了中医药服务领域。世界卫生组织的一项全球性调查结果指出,全世界范围内真正健康的人仅占5%,患病的占20%,其余75%的人则处于亚健康状态。《黄帝内经》已有“不治已病治未病”思想,这个“未病”就是机体一定程度上已经有了的阴阳失衡、气血失常、脏腑功能失调等问题,但又没有进入真正的疾病病理状态,属于亚健康。中医药以其独特的优势在亚健康调节、慢性病治疗等方面发挥更大作用,为中医事业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一带一路”推动中医药走向国际化、全球化。自“一带一路”倡议提出以来,中医药与沿线国家的合作交流项目稳步推进,这是中医药走向世界的发展机遇,对中医药产业的发展具有良好的促进作用,我国与沿线国家和组织签署了一系列合作协议、共建了一批研究中心、开办了一批中医药院校,为中医药事业迎来了更深层次的发展契机。
新时代中医药事业发展面临的挑战
中医药质量评价标准和体系不健全。中医药源于经验医学,缺乏全产业链系统性标准体系,同时,中医药材生产水平还存在标准不高、新技术新方法推广程度较低、科技水平滞后等问题,造成中药材粗放的生产加工模式,导致中药材药性减退,进而影响中医药的治疗效果。
中医药人才培养质量急需加强。目前,中医教育规模和培养模式还没有完全适应中医药发展的自身规律和客观需要,中医药专业的培养方式西医化明显,简单套用西医培养模式,多年以来难以出现张仲景式的名医大家。“课本式”教育方法背离了中医的培养规律,与临床实践脱离,“产学研用”模式不能充分利用,中医技艺手法传承不足,中医临床学科优势不明显,创新能力较低,导致中医药理论多年来没有取得突破性进展。
中医药市场规范化程度低。健康已成为一种消费需求,中医药在健康养生保健方面的独特优势使其备受推崇,但还存在养生保健市场虚假宣传、不法行医、售卖虚假等现象,亟须健全监督措施和市场体系。
建设高质量中医药服务体系的路径选择
中医药学的独特性是它不仅具有医学性质和自然科学属性,而且具有文化和哲学性质及人文社会科学属性,体现东方文化的底蕴和思维。中医药学本质特征是从整体、功能、运动变化的角度来把握生命的规律和疾病的演变;在实践中注重以人为本、三因制宜、整体调节,体现为个性化辨证论治,天然化的用药,因此建设高质量中医药服务体系对推动中医药振兴、构建新发展格局、贯彻新发展理念、促进中医药文化创新性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完善中医药标准体系,推动中医药事业产业融合发展。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深入发掘中医药宝库中的精华,推进产学研一体化,推进中医药产业化、现代化,让中医药走向世界。完善中医药标准体系,深入实施中医药标准化工程,推进与中医药发展特点相适应的标准化管理,促进中医药特色发展、内涵发展、转型发展、融合发展,持续推动中医药事业和产业高质量发展。
加强中医药人才队伍建设,筑牢传承基石,形成中医药人才培养的全方位全周期覆盖。遵循中医药特点,持续推进中医药人才培养体系优化,构建起院校教育、继续教育、师承教育、网络教育和终生教育贯穿于全生命周期的中医药教育体系。推动名老中医学术思想的传承与研究,深入挖掘名老中医的宝贵经验,丰富中医药知识理论体系内容,做到“古为今用”,推动校地、校企合作,加强产学研协调创新,加大中青年段中医药人才的培养力度,找准基层中医药人才的培养方向,发挥好高层次人才在队伍建设中的“领头雁”作用,切实加强中医药人才队伍建设,推进中医药进入国家创新体系。
加大财政支持,健全中医药健康服务保障体系。完善相应法律法规,健全监管和评价体系,构建一套既具有健康服务效果又蕴含中医特色的科学评价体系。夯实中医药发展的物质基础,在重大公共卫生事件时能够及时、有效应对。加大政府对中医药行业发展的投入力度,创新中医药管理模式,规范市场行为。
构建中医特色疾病预防治疗及康复的健康服务体系。加大对中医药健康服务体系的政策支持方式,支持建设以国家中医医学中心、区域中医医疗中心为龙头,各级各类中医医疗机构和其他医疗机构中医科室为骨干,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为基础,融预防保健、疾病治疗和康复为一体的中医药服务体系,开展中医医联体建设,持续支持以县级中医院为重点的基层中医院建设,推动中医药优质服务下沉,为居民提供精准的各项健康服务。打造一批国家中医药传承创新中心。
构筑“互联网+中医药”健康服务体系。创新“互联网+中医药”健康服务体系,加速具有中医药特色的健康管理智能化开发与应用,聚集分散资源,推动数据资源共享,提高大数据在中医药行业的应用程度,充分展现中医药在健康干预、体质辨识和中医调治等方面的独特优势。
分享到
- 下一篇:暂无
- 上一篇:各部队依法为基层减负的一组报道
相关阅读
热门
图集
精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