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历史 正文

黔南州加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保护

  来源:新华网

2022-08-03

近日,记者从黔南州文化广电和旅游局获悉,截至目前,全州现有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480项(485处),其中国家级项目15项;省级以上项目 109 项(111处);州级以上项目210项(215处);县级以上项目480 项(485处)。

在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有水书习俗、水族端节、水族马尾绣、毛南族打猴鼓、瑶族猴鼓舞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15项;有水族婚俗、瑶族打陀螺、都匀毛尖茶制作工艺等省级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109项(111处);有布依族古歌、巴江农民画等州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210项(215处);有福泉葛镜桥和古城垣等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4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35处、县级文物保护单位258处;有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6个,民族文化生态保护试验区3个,非遗项目总量居贵州第二位。

精美的马尾绣 李庆红 摄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文明绵延传承的生动见证,是联结民族情感、维系国家统一的重要基础。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非物质文化遗产,对于延续历史文脉、坚定文化自信、推动文明交流互鉴、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具有重要意义。

近年来,州委、州政府高度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坚守中华文化立场、传承中华文化基因,贯彻“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的工作方针,深入实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发展工程,切实提升非物质文化遗产系统性保护水平。

6月11日,黔南州2022年水书书法展在黔南州博物馆举办。图为水书展览现场 文勇 摄


为加强我州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抢救、保护、传承和利用工作,弘扬黔南优秀民族民间文化,增强民族文化的认同感和社会凝聚力,我州健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体系,完善调查记录体系。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调查,完善档案制度,加强档案数字化建设,妥善保存相关实物、资料。实施非物质文化遗产记录工程,运用现代科技手段,提高专业记录水平,广泛发动社会记录,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和代表性传承人进行全面系统记录。

同时,提高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挖掘民间文学的时代价值、社会功用,创新表现方式。提高传统音乐、传统舞蹈、传统戏剧、曲艺、杂技的实践频次和展演水平,深入实施戏曲振兴工程、曲艺传承发展计划,加大对优秀剧本、曲本创作的扶持力度,增强表演艺术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命力,推动传统体育、游艺纳入全民健身活动。

福泉阳戏2021年5月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至今有600多年的历史,深受当地群众喜爱。图为村民在佩戴面具准备排练阳戏。 肖伟 摄



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和新型城镇化建设中,发挥非物质文化遗产服务基层社会治理的作用,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美丽乡村建设、农耕文化保护、城市建设相结合,保护文化传统,守住文化根脉。深入挖掘乡村旅游消费潜力,支持利用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发展乡村旅游等业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推出一批具有鲜明非物质文化遗产特色的主题旅游线路、研学旅游产品和演艺作品。


分享到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