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文教 正文

中国现代文学馆客座研究员,“十届百人”了

  来源:澎湃新闻

2022-08-14

自2011年在中国现代文学馆落地生根,青年批评家培养制度——客座研究员制度已转眼到了第十届。十一年来,一批又一批的客座研究员在这个平台上相互学习、相互砥砺,他们对重要文学作品及文学现象提出真诚而犀利的观点,他们在文学评论话语场中发出了强有力的声音。此前已有九届共88位青年学者和批评家加入了客座研究员队伍,加上今年新聘任的12人,正好是“十届百人”。
8月12日,中国现代文学馆第九届特邀研究员、第十届客座研究员聘任仪式在中国现代文学馆举行,中国现代文学馆副馆长梁飞主持仪式。在一则中国现代文学馆客座研究员十届回顾短片中,作家莫言直言这项制度“荟萃人才,锻炼队伍,累积了丰盛的研究成果”。

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和中国“近代以来最好的发展时期”的新时代新征程上,文学馆迎来了第十届客座研究员。经过中国现代文学馆学术委员会的严格评审,邓小燕、石岸书、刘月悦、刘阳扬、刘欣玥、李浴洋、李斌、罗雅琳、胡妍妍、相宜、姜振宇、樊迎春共12位青年批评家成为第十届客座研究员。第九届客座研究员李静、路杨、赵坤、汪雨萌、沈闪、崔荣、周展安、陈舒劼、曾攀、康凌届满离馆,他们被聘为中国现代文学馆特邀研究员,将以新的身份继续参与文学馆研究活动。

中国作协主席、中国文联主席铁凝,中国作协党组书记、副主席张宏森为第十届客座研究员颁发聘书,也为第九届客座研究员颁发“中国现代文学馆特邀研究员”聘书和纪念牌。
批评家不仅是一个身份,也是一份理想和志业
中国作协党组成员、副主席、书记处书记李敬泽表示,最初设立中国现代文学馆客座研究员制度,是为了激发青年学者和批评家积极介入当代文学现场,让他们成为推动当代文学发展的主动力量,成为批评家队伍新的生力军。“十一年十届过去,最早的那群‘青批’已经成为‘中批’,新的‘青批’也在不断涌现。我们可以说,我们当初的设想已经成功实现。一大批中青年批评家在新时代文学的繁荣发展中发挥着越来越显著的作用,我们已经拥有了这样一支曾经期待的队伍。”
他也强调,新时代,新批评,新时代文学的发展离不开新时代理论评论的繁荣与发展,也意味着广大批评家身上正肩负着沉甸甸的责任和期待。“批评家不仅仅是一个身份,也是一份理想,一份志业。出于这份理想和志业,我们不能成为‘前批评家’。在这样的时刻,我也愿意作为一个现批评家,与大家共勉。我们要永远充满活力,绝不僵化,我们也要永远充满责任感和使命,绝不猥琐和苟且,我们也要永远锐利,绝不油腻。我们要永远向着新的广阔的生活、精神和知识的天地敞开,绝不懈怠。”
“在过去的十一年,我们与全国多所重点高校、学术刊物、地方作协、和出版机构,一起举办了70多场学术会议。”中国现代文学馆原副馆长、北京大学教授、作家李洱表示,因为这些活动和交往,他与诸位研究员建立了深厚的感情,也从研究员那里学到很多,“他们的成长,有目共睹。他们中的大多数人,现在已是中国现代和当代文学领域的重要学者和批评家。”

责任感,创造力,以及一份建设的热情
在仪式上,第九届客座研究员代表路杨表示,十余年来,伴随着学术代际的潜在更迭,从“70后”到“80后”再到“90后”,每一代青年学人都携带着自身的历史经验与现实感觉进入当代文学批评的广阔天地,而客座研究员制度则如种子的选育与培养一般,切实地保障与推动着一批又一批青年研究者参与到学术范式与批评话语的转换与更新当中。
第十届客座研究员代表李斌坦言,能够成为这个队伍中的成员,是他个人的巨大荣耀,“中国现代文学馆为客座研究员提供了研讨的平台,提供了制度保障,这对于我们青年学者来说,是值得毕生感念的扶持。”
中国现代文学馆第一届客座研究员、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副院长杨庆祥提到,从2011年到2022年,这十一年的客座研究员制度可以说硕果累累,100位客座研究员,出版了近百部当代文学批评著作,按照每个客座在馆一年时间计,平均每人每年参加10场左右研讨会,发表10篇左右文章,累计下来是近百场研讨会和近千篇文章,这些还不包括客座期满转为特聘研究员的成果。“但这些数量化的统计还不足以说明客座研究员制度的重要,更重要的是,这一制度所传递出来的价值观念和价值引领。”他说,比如责任感,比如创造力,比如一份建设的热情。

批评的活力,从文坛到高校,再到更广阔的社会

在批评家丁帆看来,许多客座研究员成为了当今文坛批评届的先锋和书匠,其敏锐的观察能力和细腻的文风,让人耳目一新。“尤其是新式的批评文风,一扫以前呆板的阐释说法,给文坛增添了一股新风,让批评增添了活力。更重要的是,这股新风推到了高校,也让学院派批评悄悄地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批评的活气才是文学本质的体现。”
批评家陈思和认为客座研究员制度是一个典范,使一批本来在学院高墙里做研究,在课堂里讲课,在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的人,得以直接进入社会实践场,与创作进行面对面的接触和交流。
“对青年人来说,最重要的是他们相互之间的切磋、碰撞、沟通、建立友谊,在友谊当中,他们来进行思想的较量,我觉得这是年轻人非常重要的一种学术长进的方式。”批评家陈晓明说。
杨庆祥对此深有体会。他表示,就当代文学的现场批评而言,客座研究员制度已经成为当代文学批评的“发动机”,这十年重要的文学问题,都可以看到客座研究员活跃的身影,“‘青批’已经成为一个专有名词,几乎等同于‘客座研究员’。”而就当代文学的学术生产而言,客座研究员的一大部分来自全国各地的高校,中国作协将他们引入到文学的现场,让他们理解了当代文学的丰富、多元和复杂,青年批评家又将这种现场感带入到大学课堂,传递给更多的青年学子,“当代文学就以这种‘口耳相传’‘手足相授’的方式吸引了更多年轻的心灵,并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大学学术研究滞后于当代文学发展的现状,让当代文学研究在学术体系中获得了更好的位置。”

分享到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