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封面新闻
2022-08-19
蒋璟璟
最近,一则有关高校改革的通知引发广泛讨论。安徽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深化高校学科专业结构改革服务产业创新发展实施方案(2022—2025年)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通知称,要控制社会需求不足、就业去向落实率低的学科专业招生规模,连续3年就业去向落实率低于60%的专业暂停招生。上述做法,被指是以就业率定学科专业的存废。(中新社)
优化高等学校专业结构,其实一直存在“红黄牌”专业制度,并且也有一系列配套的预警、退出流程。整体而言,这套框架是行之有效的。但,值得注意的是,地方在制定具体“实施办法”时,颇有加码之势。比如说,以往的主流标准是“对于对连续两年毕业去向落实率低于50%的专业点,给予红牌警示,责令其停止招生。”但安徽最新的规定,则要求“就业率连续3年低于60%就停招”——这算是“自我严格要求”了。
对专业就业率的“最低要求”越来越高,这必然意味着,对其的容忍与耐心越来越少。这一变化,使得原本就争议颇多的“以就业率定学科专业存废”的做法,又一次被推到了舆论的风口浪尖。从功用角度评估,教育是为了就业,压减“低就业专业”,天经地义。然而问题的复杂性在于,市场的用工需求,并非静态不变的而是动态调整的。高校的专业设置,若是对于市场就业情况跟得太紧、“反馈”太敏感,或许反倒容易陷入某种“追涨杀跌”的非理智状态。
市场具有周期性,这直接体现在雇佣需求上。并且,随着产业结构、政策规则的变化,不少专业的行情,本身就是起起伏伏的。不少前些年的热门专业,近年来已显露疲态。而一些以往的“黄牌专业”,近些年却有触底反弹态势。那么,在保持办学定力和“贯彻就业导向”之间,两者的边界到底在哪里?又该如何达成一种微妙的平衡?
很显然,对于学科专业的存废,绝不是对其“最低就业率”的要求越苛刻越好。重要的是,透过数字看本质,理解某专业阶段性“低就业率”的真正原因,并理性的对其未来前景进行预判。在此基础上,适当采取某些“跨周期调节”的动作,也未尝不可。某专业停招,并不是一停了之,还牵涉到师资安置以及来之不易的学科资源积累流失,对此当有通盘决策、审慎安排才是。
分享到
- 下一篇:暂无
- 上一篇:文旅部:疫情冲击不改变旅游业国民经济支柱产业地位
相关阅读
热门
图集
精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