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科技 正文

生态环境部:科技助力生态环境质量改善和美丽中国建设

  来源:科技日报

2022-08-23

“新技术新成果不断转化应用,有力支撑着我国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比如火电厂超低排放、大型垃圾焚烧、燃煤烟气治理技术装备达到世界领先水平,建成世界上最大的超低排放火电厂群;工业烟气多污染物协同深度治理技术、制浆造纸清洁生产与水污染全过程控制技术,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8月23日,在生态环境部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生态环境部科技与财务司司长邹首民说,生态环境科技是国家科技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解决生态环境问题的利器,科技创新助力生态环境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美丽中国建设。

数据显示,“十三五”以来,得益于技术进步,我国钢铁业超低排放改造产能达6.2亿吨,完成2800余个城市黑臭水体治理,新增城市生活垃圾处理能力约64万吨/日,垃圾焚烧发电厂已成为环保设施向公众开放的重要场所。

为地方和企业提供科技服务,支撑污染防治攻坚行动

邹首民说,科技创新对生态环境质量改善贡献显著,在重污染天气成因定量化和精准预报、天地一体化水环境监控预警、大宗工业固体废物资源化利用等方面实现一批关键技术突破,为我国生态环境保护发生历史性转折、全局性变化提供了科技支撑。

比如水专项是根据《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设立的十六个重大科技专项之一。经过15年实施,突破了源头污染治理、河湖生态修复、监控预警、饮用水安全保障等关键技术难题。水专项成果全面带动我国治污理念创新、科技和制度创新,支撑水污染治理和水环境质量改善。

“面向生态文明建设的国家重大需求,联合不同领域500多家科研单位、近万名科研人员,组建国家大气污染防治攻关联合中心、长江生态环境保护修复联合研究中心、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联合研究中心等科技创新平台,构建协同攻关模式,为强化多污染物协同控制和区域协同治理,统筹水资源、水环境、水生态治理等贡献科技力量。”邹首民说,还创建国家生态环境科技成果转化综合服务平台,组织开展百城千县万名专家生态环境科技帮扶行动等,促进科技创新和污染防治深度融合。

目前,生态环境部门在重点区域流域派驻105个专家团队,深入107个城市,为地方和行业企业把脉问诊开药方,“送政策、送技术、送方案”。

加强基础研究,提升污染防治科学性和精准性

近年来,各地蓝天白云多了。“人民群众在生态环境领域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显著增强,这有科技贡献的力量。”邹首民说,随着污染防治攻坚战的深入推进,一些新问题逐渐凸现出来,迫切需要在基础应用研究方面进行前瞻性布局。

基础研究是整个科技创新体系的源头,是所有技术问题的“总开关”。邹首民说,围绕生态环境质量改善,开展细颗粒物和臭氧复合污染的传输机制,复杂条件下流域水环境、水生态退化成因及修复机制,土壤及地下水污染成因与污染过程解析、分配扩散,危险废物代谢转化过程中的微结构调控机理和循环利用机制等研究,为提高环境治理的精准性和有效性提供科学基础。围绕生态保护与修复,研究关键生态系统、珍稀濒危物种对区域环境变化的响应与适应机制,生物多样性分布格局及维持演化机理、典型外来物种入侵机制等,提出生态安全格局设计的技术途径和调控机制。

今年5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新污染物治理行动方案》,强调加大新污染治理的科技支撑力度。

邹首民说,将加强新污染物毒性测试、危害机理、暴露预测、追踪溯源、监测检测等基础研究,研发绿色替代品、替代技术、减排技术和治理修复技术。推动建设科技创新平台,加快新污染物环境风险管控技术推广,提升对其认知和治理修复能力等。

分享到

相关阅读